当前位置:首页 > 习习春风润江淮
习习春风润江淮
绿色江淮“好家园”·绿色发展

 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把保护修复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,坚持绿色发展,为生态环境做“加法”。

  养育“好山”。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林长制改革。2019年,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落户安徽,林长制改革入选当年中央深改办十大改革案例。我省以创建森林城市、森林城镇、森林村庄和森林长廊示范路段为重要抓手,带动城乡绿化一体化高质量发展。目前,全省已有11个国家森林城市。

  保护湿地。我省建立健全湿地保护体制机制,湿地保护修复迈上规范化、法治化、科学化轨道。全省湿地保护率由2018年的48.12%增至现在的50.02%,湿地滋养着682种植物和594种脊椎动物。

  发展循环经济。我省在厚植绿色价值取向、完善循环经济体系、加快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强探索,不断夯实循环经济发展基础、壮大循环经济发展动能。示范试点中,一大批秸秆利用等循环经济先进典型涌现。

  壮大环保产业。全省工业领域全面实施节能环保“五个一百”专项行动,节能环保产业呈现出发展势头强劲、规模稳步扩大、创新能力增强、名牌效益显现的良好势头。

  林长聚力 做大“金山”

  群山春花烂漫,林间小路弯弯。随着疫情防控态势向好,皖西大裂谷景区游客人数回升。4月21日下午,在景区入山道路卡口前,身穿执勤红马甲的景区护林员周长和,手持小喇叭,向路人宣传森林防火告示。

  周长和家住景区附近的六安市金安区张店镇太平桥村,这里原来是贫困村。谈起林长制带来的新变化,他指着廊道美景介绍:“以前,这条路旁都是杂草杂树,村里生活环境脏乱差。自从实施林长制后,政府投入多,山林越来越茂密,我们村面貌焕然一新,旅游发展起来后,村子2018年整体脱贫,生活越来越有奔头。 ”

  经张店镇,省道六东路在大别山南麓蜿蜒,沿途群山拱翠,峡谷幽深,五彩田畴相间,生物资源种类众多,旅游资源和土特产丰富。2018年林长制改革全面实施后,六安市规划 “一心一廊、一谷一带、一岭一库”六大林长制改革绿色发展功能区,其中“九十里山水画廊”为“六安茶谷”功能区中的重点项目。

  “我们镇把加快发展林业+旅游、旅游+农业作为林长制的工作重心。 ”张店镇镇长、林长徐莉介绍,去年镇景区游客达到了220万人次,贫困户和一般农户通过土地流转、就近就业和自主创业建立农家乐等方式,显著增加了收入。 “九十里山水画廊”已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、林业家庭农场186家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.9亿元。

  “把林业资源和生态品牌的双重优势转化成推进老区振兴的发展优势,林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,后续动能十足。 ”六安市林业局局长江善林展望未来,信心十足。(王恺)

  植绿护绿 村在林中

  一池碧水,满眼姹紫嫣红。春风吹来,阵阵清香,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大花园。记者日前来到濉溪县四铺镇八里村,领略这皖北小村的多彩风光。

  “以前村里遍地垃圾。现在到处是绿树鲜花,到了秋天还有更多的鲜美水果呢!”八里村党总支书记高玉杰高兴地说起变化。

  2019年,濉溪县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“森林进村庄、经果林进庭院”活动。各镇、村在保护好村庄现有树木的基础上,充分利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清理出的村庄空地,在房前屋后因地制宜植树种果,实现“村在林中、房在绿中”的目标。“我们村植树种果活动从去年秋季开始。环境整治告一段落之后,在党员干部带头下,村民们纷纷开始种起树来。 ”高玉杰说,短短几个月时间,从村头的洪五沟、跨越八里村的县道再到自家门前屋后,都种上了各种花草树木。

  “森林进村庄、经果林进庭院”活动中,村民周玉梅对自家荒废的老宅子进行清理。砖块、石头被运走了,杂草也拔除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整齐秀美的女贞。她深有感触地说:“种上树之后,每天一看到它们就神清气爽。 ”

  村民高厚庆家的院子里种植有枣树、桂花等。 “以前这儿满地都是农具,乱堆乱放。现在种上树,漂亮多了! ”高厚庆自豪地说,这些树苗都是村里免费提供的,“我们要把一棵棵树照顾好! ”

  看着眼前美丽的乡村景色,高玉杰说:“村庄越来越美,大家的积极性日益高涨。现在全村上下都干劲十足,用勤劳的双手美化家园,让生活更加多姿多彩。 ”(记者 丁贤飞 通讯员 李岩)

  最美湿地 人退鸟进

  春风送爽、山花烂漫。皖南最大的湖泊湿地——升金湖上,水波荡漾,大批鸟儿在悠闲地觅食……

  4月18日早上,53岁的王路安吃完早饭,就和同事一道,驾驶船只在升金湖白联圩到三道闸之间近3公里长的湖面上巡湖,防止有人在湖区钓鱼和非法捕猎,同时清理湖区垃圾。

  “以前的湖面上都是船只,竹竿、围网成片,渔民住在船上,生产生活的垃圾就往湖里丢。现在渔民全部上岸了,人退了、鸟来了,环境好了,水质比以前好得多。 ”王路安告诉记者,他每天早中晚共巡湖3次,总时长6至8个小时,风雨不断。

  曾经,由于周边居民围湖造田、养鱼,湿地变耕地、湖面变鱼塘,湿地保护受到极大影响。为了改善升金湖保护区环境,重现“中国鹤湖”“鸿雁之乡”美景,从2017年开始,东至县明确规定湖区全面禁止人工养殖、捕捞,腾出空间,修复生态。两年多来,升金湖湖面人工养殖围网、管理用房全部拆除,各类船只收缴清理,水产养殖全部关停清理,1331名专业渔民全部上岸改行。

  王路安就是其中一位。他家世代居住在升金湖湖区并以捕鱼为生。在渔民上岸工程中,他实现了由专业渔民向升金湖管护员身份的转变。昔日捕鱼,今日护水。工作还在湖面上,但性质已经完全不同了。同样转变角色的管护员张忠建感慨:“以前鸟儿看到我们渔民,远远地就飞走了。现在看见我们这些‘看湖员’‘护鸟人’,它们也变‘懒’了,当着我们的面觅食,不飞了。”

  “水清、湖美、食物足、爱鸟护鸟成为新时尚。如今的升金湖真正实现了从地进水退、人进鸟退,到地退水进、人退鸟进的新局面。最美湿地名副其实。 ”池州市林业局新闻发言人丁文说。(记者 徐建 通讯员 张亮)

  秸秆发电 变废为宝

  谷雨时节,小麦进入抽穗扬花的黄金期,正常情况40天后便可开镰收割。 4月20日,记者来到上海电气(蒙城)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厂区,硕大的冷却塔水汽腾腾,满负荷运转的发电机组极速旋转着,一捆捆秸秆被有力的“机器手”源源不断地投入燃料口。

  “堆场现储存小麦秸秆7000吨左右,按照每天消耗420吨计算,5月20日前肯定能消化掉,200亩的场地可为新一季秸秆的收储腾出很大的空间。 ”站在一垛垛秸秆旁,公司生产部部长罗春金说,疫情防控期间,受企业用电量下降、工人未及时复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,发电量由正常每天72万千瓦时下降到平均55万千瓦时,机组的“消化”能力明显下降。但自3月20日起,发电机组已“满血”复活,全天满负荷运转,秸秆去库存的速度明显加快。一季度,公司发电量4958万度、上网电量4514万度,消耗燃料7.15万吨。

  罗春金说,目前公司收储的秸秆中,蒙城本地占比70%。高峰时段,遍布城乡的40多位经纪人,每天可为公司运送秸秆100余吨,完全能满足正常的发电需求。 2019年,公司发电量2.12亿度、上网电量1.9亿度,消耗生物质燃料达到了25.5万吨。

  为确保新年度秸秆“货源”稳定、发电机组能“吃饱饭”,该公司与秸秆收储企业以合同形式,明确约定收购秸秆的挂牌价格、质量标准、仓储费用等,并就离田打捆、堆场设置、服务费用定下协议,确保收储足量、调运及时。

  近两年,蒙城县不断加大秸秆能源化和原料化利用步伐,目前已建成生物质发电厂2个。“2019年,全县新引进秸秆原料化利用项目2个,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园累计入驻企业5家,年产值1.2亿元。 ”蒙城县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说。(记者 武长鹏 通讯员 葛新爱)

  创新技术 净化尾气

  有“艾”,天可以更蓝,在这句愿景的激励下,安徽艾可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“十年磨一剑”,于去年成长为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2个月前在深交所挂牌上市,成为国内首家以发动机尾气后处理为主业的创业板上市公司。

  蓝天保卫战,发动机尾气治理是重要战场。 2009年,“海归”博士刘屹携团队归国,立志在柴油机和汽油机尾气后处理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上,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,创立了安徽艾可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。艾可蓝公司成功攻克了汽车尾气排放治理的难题,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,技术水平与国际同步,先后开发了柴油机选择性催化还原器型产品(SCR)、柴油机颗粒捕集器型产品(DPF)、汽油机三元催化剂/器(TWC)等产品。

  2016年4月26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期间主持召开知识分子、劳动模范、青年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。 “我不仅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,还获得了宝贵的发言机会。我决心要以发展环保产业来报效国家。 ”刘屹说。

  近年来,刘屹带领团队不断攻坚克难、闯关夺隘,基于在技术创新、研发水平、市场竞争、规范管理等方面的突出优势,研发的高科技装置应用到汽车、摩托车、通用机械、工程机械、发电机组、农业机械、船舶等众多行业产品,能够有效降低发动机尾气污染排放。

  2019年,艾可蓝公司获评工信部首批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荣获世界制造业大会“企业成长之星”荣誉。今年2月,企业迎来发展新阶段——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。

  “净化尾气排放、改善空气质量、守卫呼吸健康,让人们享受动力时代的蓝天白云,是我们艾可蓝人为之奋斗的目标。 ”刘屹说,将继续专注主业,做强实业,以研发和项目开发为龙头,紧抓排放标准升级的机遇,进一步扩大汽车尾气后处理市场份额,积极布局非道路移动机械及船舶尾气后处理等新兴市场,实现尾气后处理领域民族产业的崛起。(安徽日报 夏胜为)

中共安庆市迎江区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
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556-5866025
技术支持:众和网络
Copyright © yjxc.gov.cn All Rights Reserved. 皖ICP备17012329号-1

皖公网安备 34080202000374号